2012-02-22 11:03:00 我要評論
劉國棟 盛堃 來源: 大眾網省人大代表、濱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光峰接受大眾網“請問市長”欄目專訪。
省人大代表、濱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光峰在采訪中暢談“黃藍”大手筆項目。
大眾網濟南2月22日訊(記者 劉國棟 盛堃)“只有搶抓機遇,才能促發展保民生! 今天,參加省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的省人大代表、濱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光峰接受了大眾網專訪,在談到發展和民生問題時,張光峰表示,濱州市作為黃河三角洲區域內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國家兩個規劃的疊加區域,一定要搶抓這一歷史機遇加快發展,以促進民生建設。
大眾網:2月17日,濱州市77個生態、高效項目集中開工建設,對于濱州來說,這一“大手筆”是否是實施“藍黃”重點區域帶動的具體舉措?
張光峰:我說兩層意思。一方面,我們始終堅持搶抓重大項目不動搖。這是有我們經濟相對欠發達的實際決定的,沒有重大項目的支撐,就不會有濱州的追趕超越。所以,幾年來濱州上了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有了這些大項目、好項目,才有了我們連續幾年經濟社會主要經濟指標的持續高位增長,才有了連續三年科學發展綜合考核全省第四位的好成績。這也是濱州跨越發展的基本經驗。隨著“藍黃”兩區的深入推進,來濱州投資興業的客商越來越多,今年,我們重點篩選了20個投資過10億,100個投資過億,400個投資過千萬的重點項目,堅持不懈地以大項目促進大投入,以大投入確保穩增長。2月17日集中開工的77個生態、高效項目,總投資1025.3億元,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另一方面,我們始終做到越是欠發達越要堅持高效生態。我們把“招商引資”改為“招商選資”,以高效生態為標準,提高準入門檻,嚴把投資強度、環保系數、科技含量、企業規模等標準,對不符合標準要求的堅決拒之門外。堅決克服急功近利的行為,堅決不要犧牲環境的增長,堅決不做違背規律的事情,努力做到打基礎、利長遠,積蓄后勁。
大眾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環境保護,全面建設“生態山東”,在海河流域節能減排上,濱州是如何作為的?
張光峰:去年,我市代表山東省接受國家海河迎查,取得了海河流域和全國十大重點流域“雙第一”的好成績。為了鞏固這一成果,我們將牢固樹立“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環保理念,重點做好“六大環保工程”:
一是水污染防治工程。狠抓水環境綜合整治,加快污水處理廠建設步伐,實現“重點流域沿線鄉鎮全部建成污水處理廠”的目標。
二是城區大氣綜合整治工程。綜合控制城區揚塵,加強機動車尾氣監管,整治餐飲油煙以及路邊燒烤;適時開展空氣中PM2.5的監測,及時公布空氣質量狀況。
三是總量減排工程。按照新的主要污染物減排核查核算細則要求,層層簽訂減排目標責任書,強化工程減排、管理減排和結構減排的力度,全面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
四是生態建設工程。加快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暨生態村創建工作,做好國家、省級生態鄉鎮創建工作;強化對自然保護區的監督管理,落實生態市建設任務。
五是環境安全工程。強化對涉重金屬企業、危險廢物、放射源、飲用水水源地的監管,確保環境安全。
六是服務發展工程。強化規劃和項目環評,對耗能低、污染少、效益高的產業,在依法審批的前提下,開辟綠色通道,優先辦理相關手續。
大眾網:在濱州經濟工作會議上,您提出優化產業布局,打好轉方式調結構硬仗,堅定不移地走“高效生態農業”之路。請問你們將怎樣謀劃和具體實施?
張光峰:對農業和農村工作,中央越來越重視;對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社會越來越關注。特別是作為“藍黃”兩區的主戰場,基本定位就是高效生態。農業走高效生態之路,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濱州的必然選擇。幾年來,我們在這一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實踐,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努力把高效生態農業做大做強。
一是“園區帶動”。抓住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納入國家“一城兩區”發展規劃的機遇,加強與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北京現代農業科技城的交流合作,加大71家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培植力度(年內新增市級以上標準化基地10萬畝、達到190萬畝,新增“三品認證”30個、總數突破300個),完成黃河兩岸10公里區域統一規劃,推進10個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包括喬莊生態漁業、市西休閑農業等)。
二是“龍頭拉動”。去年以來,我們在陽信的燕店村進行了土地流轉的試點,效果非常好。這是農業標準化、規;、產業化、信息化的基礎,也是培植農業龍頭企業的保障。下一步,我們將在面上積極穩妥地推進。在這個基礎上,集中做大做強4個國家級、53個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力爭年內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630家以上。同時,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辦實體或參股龍頭企業。
三是“科技推動”。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農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下一步,我們將在提升農業設施裝備和信息化水平上下功夫,大力發展精準農業、設施農業、訂單農業。目前,我市的許多農業龍頭企業已經在這方面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包括國豐農業、龍升食品等,在農業物聯網和農產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上,都進行了有益探索。同時,連鎖配送、冷鏈物流、農超對接、網上銷售、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業態,也都有了長足發展(年內將重點搞好現有4處農業部定點批發市場升級改造,發展100家“農超對接”超市、專區、專柜)。
大眾網:據我們了解,濱州率先在全省地級市中實現了農村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今年,濱州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將有哪些舉措?
張光峰:改善和保障民生,是對老百姓的態度問題,絕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我們什么時候,都不能以經濟欠發達為托辭,忽視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更不能對民生問題拖著不辦。
一是始終秉承“民生優先”理念。近年來,我們始終把關注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集中財力辦實事、辦大事、辦好事,努力讓干部群眾早得實惠,多得實惠,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二是堅持“民生工程”說到做到。去年,我們承諾的“十大民生工程”全部得到落實。我市在全省地級市中率先同步實現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實現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新農合參合率保持在100%;投資30億元的市文化中心、市民活動中心、市公共衛生中心、市民健身中心加快建設;完成城鎮就業6.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8萬人次,開工保障性住房8401套、棚戶區改造6435套,完成農房建設、危房改造4.4戶;農民人均純收入8744元,增長2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40元,增長14.5%,
三是持之以恒地做好民生工作。今年,我們將在統籌抓好教育衛生、計劃生育、扶殘助殘等社會事業基礎上,實施“收入倍增”計劃,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穩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著力提高農村居民、企業職工特別是低收入者和困難家庭收入。同時,突出辦好平安校車、公共衛生、住房保障、城鄉環衛、便民購物、城鄉文化、社會養老等15件民生實事,不斷提升干部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