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山東考察
認真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匯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認真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匯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作為春晚總導演,馮小剛將為觀眾們奉上什么樣的"年夜飯"?
中國的“保爾·柯察金”,用極限人生書寫人生極限。
人代會17日開幕,會期6天。政協會16日開幕,會期5天。
4200多個村莊的股份制改造已完成,約138萬農民變成了“股民”,山東農村股份制改造正在進行時……1月14日,山東省農業廳巡視員林建華做客大眾網·齊魯民聲省“兩會”“直通廳局長”訪談欄目,深入解讀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委“一號文件”,暢談了深化農村改革將對我省“三農”帶來的變化和機遇。
山東省農業廳巡視員林建華在大眾網談深化農村改革問題 楊春衛 攝
山東省農業廳巡視員林建華做客大眾網接受訪談 楊春衛 攝
大眾網濟南1月16日訊(記者 李兆輝)4200多個村莊的股份制改造已完成,約138萬農民變成了“股民”,山東農村股份制改造正在進行時……1月14日,山東省農業廳巡視員林建華做客大眾網·齊魯民聲省“兩會”“直通廳局長”訪談欄目,深入解讀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委“一號文件”,暢談了深化農村改革將對我省“三農”帶來的變化和機遇。
農民的“定心丸”:
家庭承包從“30年不變”到“長久不變”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土地改革,農民獲得了土地的承包經營的權利,極大煥發了農村生產力。十八屆三中全會又提出了深化土地經營制度的改革,確立了農民對家庭承包土地長久不變。今年山東省委“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
“農民對家庭承包土地長久不變,實際上是給農民吃了一!ㄐ耐琛!绷纸ㄈA說,作為土地家庭承包來說,第一次承包是15年,第二次承包提出了30年。無論是15年還是30年,中央都是要保持農民對承包土地的不變。這次中央提出了“長久不變”,更體現了中央堅持這一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決心和部署,確保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可以永遠抓在手中,自己說了算。土地如何經營、怎么經營、讓誰經營,自主權都在農民手中。這樣一來,農民既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組織生產經營,同時又能獲得土地的財產性收入。
林建華認為,深化農村改革是一個全面的改革,既涉及土地改革,又涉及農民的經營發展,還涉及農村的經營主體,同時也包括推進農村發展的機制等。而土地改革是農村深化改革的一個重點,實際上就是農村土地經營制度的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深化土地經營制度的改革,也就是在原來農民承包的基礎上,把農民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進行了分離。首先所有權要明晰,屬于集體所有;而承包權是農民的,也是不容置疑的;至于經營權,則要搞活,農民可以將其轉讓、轉包、入股,讓別人經營,自己獲得財產性收入。
農民的“錢袋子”:
農民對土地“只能使用”到“可以抵押和入股”
在林建華看來,本次深化農村改革提及的“農民財產性權益”,主要有三個方面,分別是承包土地的財產性權益,集體土地的權益,以及宅基地和住房的權益。
對于農民的承包土地財產性權益,從《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物權法》來看,農民對承包地只有使用權、占有權,不能抵押、不能入股。也就是說,除了農民自己經營收入以外,其他都不允許農民操作,以致于農民通過財產獲得收入的渠道就沒有了。但現在中央文件精神明確提出,農民可以利用你的承包土地抵押、貸款,可以入股,可以經營權流轉,通過流轉,通過抵押貸款或入股的形式,農民可以獲得財產性收入。
“農民對集體財產還有繼承權,里面不僅有村民的一部分,也有其子孫后代的一部分!绷纸ㄈA說,集體土地的權益屬于全體村民的財產,但目前集體土地產權還不明晰,“農民看不到在集體財產里占多少份額”。這次中央文件提出來,農民對集體財產不僅有占權、收益權,還有繼承權。這樣就明晰了農民群眾、社員、村集體組織成員在這個集體資產當中自己的權利。
農民的第三個財產性權益就是宅基地和住房權益。林建華介紹,以前農民的宅基地住房是比較“死”的,是不允許經營的。這一次中央文件提出,農民的家庭宅基地和住房可以抵押、擔保、轉讓。在林建華看來,中央對農民宅基地住房權益的確認和改革,提出了非常謹慎的要求,即通過穩妥的推進和試點來取得經驗。
林建華對大眾網記者說,城市居民有住房、有汽車,這些都是他們在城市里的財產。而農民在農村承包土地、集體財產和住房,這也是他們的財產。作為自己的財產,該如何經營、如何處置,十八屆三中全會相關決定確實對農民來說是一次極大的解放。比如,土地承包經營過去不允許經營權入股,不允許抵押,農民在土地經營過程當中缺少資金,缺乏融資能力,沒有辦法擴大再生產。而以上三個方面的權益給了農民之后,農民就可以把屬于自己的這部分財產進行抵押、貸款、擔保、入股,甚至自主經營,獲得一定的財產收入,進而通過融資來擴大再生產。在擴大再生產過程中,農民既可以通過自主經營來獲得收入,也可以讓別人進行生產經營,獲得資金收入。這樣就加快了農民奔小康的步伐,增加了農民獲得收入的渠道。
農村的“股民化”:
4200多個村實行股份制改造,138萬農民或變成“股民”
“集體資產、資金、資源如何量化給每一個社員和村民?農民入股后能得到什么好處?這些問題都是農村股份制改造要解決的問題!绷纸ㄈA告訴大眾網記者,從山東農村的股份制改造來看,這個路子發展速度很快,F在已經有4200多個村實行了股份制改造,可能有138萬多的農民變成了“股民”。
林建華說,集體財產歸全體村民所有,而農民原來這一概念并不清楚。這一次通過落實中央文件精神,就是要把集體“三資”,包括資金、資產、資源在內的所有集體財產進行改革、改造。
改造的方式是什么呢?林建華介紹,從山東的實踐來看,改造的方式就是股份改造,即通過建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公司和股份合作社,把整個集體資產股份量化到每一個社員,實現“村集體資產資本化,資本股權化”。也就是說,農民獲得股份后,就享有對集體財產的占有權和收益權。
“將來農民如何處置,抵押貸款也好,流轉也好,入股也好,農民可以自己說了算!绷纸ㄈA說,山東股權制改造就是走出了這么一個路子,而且這個路子發展速度很快。不過,大部分實現股份制改造的村莊都是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因為這些村莊有一定的市場基礎,而且農民對法律知識的了解比較透徹,既有經濟基礎,也要具備堅強的領導班子。
林建華坦言,在全省廣大農村進行產權制度改革,特別是進行集體財產的股權化改造,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農民的“財產證”:
農民的土地財產權益從無形到有形
“農民的財產性收益目前面臨什么羈絆?”面對大眾網記者的提問,林建華坦言,農民要真正獲得這幾項財產性權益,的確還需要一個過程。首先需要修改法律,將賦予農民的權益以法律的形式保護起來;然后需要政府制定相應的規程,幫助農民確立自己的權屬,運用好自己的權利;同時還要建立一定的市場機制,讓農民操作、運用權利的時候,有一個規范的市場平臺作支持。
林建華在接受大眾網記者采訪時說,目前我國的法律還不適應農民“三權”的賦予。也就是說,按照法律來說,農民還不可能獲得這三方面的權益。只有修改《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等有關法律,在法律上明確農民的權屬權益,才能保障農民實現自己的權益。而對于政府來說,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改變服務方式,要為農民創造更好的條件,制定具體可行的規程,幫助農民來確立自己的權屬,更好的運用自己的權利。
另外,由于目前缺乏規范的農村產權流轉市場,農民進行土地流轉時沒有正規的法律手續,而只是通過口頭協商、中間人說合等形式,以致于產生了很大的隱患、造成了一些土地糾紛。林建華介紹,“三權”歸屬了農民,農民要操作、運作這些權利就要走向市場。而建設一個規范的交易市場和平臺就變得非常必要。以農村土地經營為例,當前農村的土地流轉是非;靵y的。農民在流轉過程中沒有協議和正規的法律手續,而只是口頭商定、中間人說合,這就產生了很大的隱患和風險。從我省來看,土地糾紛也是當前農村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這與土地經營過程出現的一些不規范情況是有關的。所以建立規范的土地流轉市場,這是下一步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而農民的財產權益怎么獲得證明和確認呢?林建華說,要確定農民的權益就需要土地確權頒證。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是整個農村集體土地、宅基地和承包土地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重要方面。目前,我省已經有1.5萬個村(社區)完成確權登記頒證。全省土地流轉面積預計達到1567.9萬畝,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16.9%。
林建華說,土地確權頒證實際上也是給農民吃了一!岸ㄐ耐琛。通過這個證書,農民對承包土地就有了法律的保護,有了實物的概念。也就是說,農民就可以拿著這個證書,采取自己想采取的經營方式。
農民的“職業證”:
種地成為職業,農民要到合作社“上班”
“習近平總書記來山東考察時提出將來‘誰來種地’、‘靠誰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這個問題提得很實在,確實具有戰略意義!绷纸ㄈA說,因為在農業發展方面有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即農村空心化、農業副業化和農民老齡化,如果這種態勢持續下去,會影響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
為此,中央提出來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林建華解釋說,這正是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關鍵性問題。構建新型的農業經營體系,首先要搞活農村市場,把農村各種力量資源資源調動起來,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等。同時依靠這些新型經營主體的制度創新、經營創新實現現代農業的發展。
林建華說,除此之外,還要加強職業農民的培訓,一方面要幫助青年農民掌握現代農業建設技能,另一方面要使農業成為一種體面職業。這一方面我省農業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到今年底統計,農村合作社已經發展了9.3萬家,家庭農場達1.3萬家,其中注冊家庭農場達6000多家。
“但家庭農場和合作社這一新生事物在發展過程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绷纸ㄈA介紹,我省合作社數量很大,但規模很小。雖然數量在全國排第一位,但就每一個合作社的成員規模來說,是比較小的。從全國范圍來看,農村合作社成員數量平均為25-30戶,而山東境內的合作社平均戶數僅為15戶,達不到全國平均水平。另外,我省合作社的規范化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部分合作社不僅沒有按章程辦事、缺乏嚴格財務制度,而且還存在“掛空牌”國家財政資金的問題。
林建華認為,合作社的發展還任重道遠,還有好多工作需要做。所以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強新型主體建設,提出要開展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農場和示范龍頭企業的創建活動,培育3000家示范農民合作社,并且每年要創建50-80家示范家庭農場和100家示范龍頭企業,以推進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
初審編輯:余梁
責任編輯:王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