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會議之所以對民生問題如此關注,是因為對于經濟社會而言,無論發展程度與發展速度如何,民生都是重要落腳點。當前,我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因此,對民生的理解也理應站在更高的位置。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既是新發展理念的題中應有之義,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要求。
2020年是一個十分特殊的時間節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在本次會議對2020年部署的六大重點工作中,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是其中的第二項。貧困問題事關國計民生,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全面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是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途徑。
自從人類社會產生,人類就沒有停止過與貧困的斗爭。反貧困是發展經濟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研究發展經濟學的學者便對貧困的現象與原因作出了一定闡述。脫貧攻堅需要靠政府的全面部署與實施,發展經濟學也提供了較為清晰的理論解釋。
貧困現象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但貧困問題的解決很難靠社會的自然發展解決。比如,美國經濟學家納克斯所提出的“貧困惡性循環論”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指出,一個地區的貧困具有循環性,想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就必須有全面且大規模的投資,并實施全面增長的投資計劃。阿馬蒂亞·森的多維貧困理論,則對于貧困現象形成的原因有著另外一種闡述,他認為,貧困不僅是收入低下,更是基本可行能力(健康、教育、文化等)被剝奪的結果。而這些能力被剝奪,正是由于經濟發展中存在惡性循環,使原本已經落后的地區陷入貧困中難以擺脫,最終落入貧困陷阱。
想要實現脫貧,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因此,本次經濟工作會議將脫貧攻堅放在很高的高度進行部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幫助了超過7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在脫貧工作上具有相當豐富的經驗,也擁有較為完善的手段。在當前貧困程度深、基礎條件差、致貧原因復雜的“三區三州”地區,還有貧困人口172萬,是脫貧攻堅工作面臨的最困難的地區和群體。在政府的高度重視與精準扶貧針對性措施的制定與實施下,脫貧的前景可期。
另外,脫貧攻堅雖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絕非為了脫貧而脫貧,“輸血式”的扶貧方式已經逐漸成為歷史,“造血式”扶貧開發與“賦能式”開發轉型,才是當前我國助力脫貧的重要手段,以此確保脫貧的可持續性。
當然,脫貧攻堅只是我國在2020年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的其中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說,本次會議上還提出了多項措施確!盎菝裆蹦軌驅崿F!懊裰,政之所向”,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都能逐步落到實處,人民的生活更有幸福感。
。ㄗ髡呦抵心县斀浾ù髮W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牛樂耕